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
 
 首页 | 研究所简介 | 新闻资讯 | 研究队伍 | 科研成果 | 科研平台 | 承担项目 | 联系我们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资讯>>正文
现代农业前景无限
2009-12-17 00:00  

现代农业前景无限

宁德网消息(日报记者彭小妮文/图) 2月26日清早,春雨蒙蒙。记者在宁德师专校内实践基地里见到了彭彪,他正忙碌地招呼10几位民工干活,将校园基地里长势良好的花木连根带土挖起来,并认真打包。春天里为啥不种树,却要挖树,这是为什么呢?彭彪见我们到来,就从林子中迎上前来,一一向我们介绍:“这是红花山茶、木荚红豆树、罗汉松、木绣球、一品红……它们都是要移植到物种大观园去的。我早上6点半就来了,最近一直都在忙这件事情。”物种大观园,好新鲜的名词!按字面理解,物种大观园应该就是一个大“植物园”,它还有着怎样的魅力呢?听了彭彪的介绍,才知这“天星物种大观园”确实非同一般。

彭彪告诉记者,他主持建设的“天星物种大观园”项目位于屏南县寿山乡,它可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“植物园”,而是规划面积200至300多公顷,以发展种植业、养殖业、加工业、旅游观光业为主的大项目。原来,彭彪之所以要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,一个人负责投资上百万元的“天星物种大观园”项目,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农民致富。彭彪说:“项目最大的目的是科学、规范、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山地资源,大力发展现代农、林业。通过项目的直接带动和间接示范带动作用,让农民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,走科学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之路。大观园项目自去年4月份落地,到现在已经从寿山乡发展到屏城、棠口等乡面积300至500亩。”项目从设想到考察、选址、筹建,到现在起步发展,彭彪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物种大观园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当中。

特别是土地问题,怎么做有地却不种地农民的思想工作,是一门艺术。“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爱护他们,尊重他们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。那么,一切都不是问题。”彭彪充满了信心,他说要让项目做到高科技含量、高经济效益,带动农民致富增收,并希望这个项目能对闽东农业的发展模式起到影响和带动作用。

“今天是雨天,正好适合移植。”原来,基地里的花草树木都是生物系的学生种的,有些年限了,长得过密要求疏伐一些,所以彭彪决定将它们移植一部分到物种大观园去,丰富基地的物种种类。

林业情结:

帮助闽东农民致富

彭彪是我市的一名高级林业专家,也是至今为止我市仅有的两名获得国务院颁发的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”的专家之一。他参加的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成果“名优花卉矮化分子、生理、细胞学调控机制与微型化生产技术”于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。

2006年,他作为专门引进的专业人才,来到宁德师专生物系从事教学、科研工作,同时担任该校生物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。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他,曾经任林业部华东调查规划院工程师、屏南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、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还被北京林业大学聘请为校外硕士生导师。他不仅主持参与国家和省科委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,仅获国家和省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就有5项,还获得林业行业、个人最高奖“梁希奖”和“劲松奖”,有10多项科研成果经鉴定均达到国内同类科研领先水平。

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———彭彪不断地努力,辛勤地探索,成就了自己充满收获,快乐充实的人生。众多的科研成果,厚厚的一叠获奖证书,都是他智慧和汗水的结晶。30多年来,除了从事林业教学、科研以外,他还怀着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,热心地服务农民群众。

在参加“宁德师专服务海西春雨行动”和平时下乡调研过程中,彭彪发现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还很落后,农民生活相当困难,就如他的老家屏南县寿山乡的情况就是如此。寿山乡9000多人口,外出打工近一半,留在家中的都是老幼病残,青壮年劳力少,生产积极性差。有的农民连基本的疏果修剪知识都不懂,他们对科技知识的贫乏可见一斑,对于更复杂的科技知识,农民更加不了解,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。在寿山乡,果园、茶园因管理不善荒废,大片田地荒芜,农民的收入很少,有些家庭小孩辍学,温饱都成问题。

一边是丰富的山地资源,开发利用起来都是聚宝盆;一边是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,落后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贫困和落后。家乡落后的面貌深深刺痛了彭彪,彭彪也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深思当中:“农民的科技知识非常贫乏。农民按照传统的小散户模式种植,管理粗放,农业经济效益十分低下。怎么让农民致富增收,我一直在思考。”

彭彪说:“农村急待资金、科技、教育的投入,仅靠一两次的帮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它不具备造血功能。由于观念的落后,看不到长远的效益,他们宁可让田地荒着也不愿意努力去做,要用一种方式将农民的积极性带动起来。”

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。彭彪经过深思熟虑,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———那就是以公司(合作社、联合体)的形式投资开发现代农业。建立一个集旅游休闲、观光、科普教育、现代农业于一身的综合开发项目。项目的发展思路是吸引社会投资,将山地综合开发利用,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,向农民租地或与农民联营,最后采取收益分红或是付给租金让农民获得收益。资金由主投资方提供并吸收社会闲散资金,生物应用技术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,如果是租地,农民不需要劳动也可以获得租金;如果是联营,农民自己管理,由研究所统一指导栽培管理,农民可以坐收红利。这样,资金、技术与土地都将得以盘活,大片闲置的荒山、荒地就可以变为财富,让广大农村脱贫,奔向小康。

想法明晰,就要马上付诸行动。彭彪将计划与校领导、屏南县林业局和寿山乡政府等进行了沟通,项目开发的意义和前景得到了校领导和当地有关部门的认可,并给予了彭彪极大的支持。2008年3月,彭彪与师专党委书记江小源、屏南县委副书记陈道珍、寿山乡政府领导张作营等一行多人前往寿山乡考察选址,经过认真考察和周密的考虑,选定寿山乡包括白玉村、白凌村、降龙村、单条桥林场在内的区域作为项目建设基地。由于项目基地与天星山森林相邻相接,所以项目被命名为“天星物种大观园”。2008年4月,天星物种大观园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。项目建设单位寿山乡政府、宁德师专生物应用技术研究所,项目将以市场为导向、以科技为支撑,发展绿色产业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。项目占地面积200至300公顷,主营项目为种植业、养殖业、加工业、旅游观光业。力争在3至6年内,建成一个集科技、培训、示范推广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试验场。天星物种大观园的开发序幕由此拉开。基地还处于宁屏二级公路边,交通便利,离宁德约80公里,且植物种类丰富,周边就是天星山森林公园,亚热带植被保护良好,基地内还有木古廊桥、瀑布等自然和人文景观,风景秀丽,景观丰富,结合绿色生态的农业项目,有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业的优良条件,前景不可估量。发展现代农业,就不可能再走小打小闹的老路子。高科技含量,高经济效益,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。“我们师专的生物应用研究所不管是植物、动物、微生物还是食品、水产、生态、旅游都有一批教授、专家,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”。正如彭彪所言:“农民有土地,投资商有资金,我们有技术,三强联合,定能产生最佳效益。”万事俱备,彭彪的“天星物种大观园”在他的努力下正式落地。2008年的春天,宁静的寿山乡迎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,它携带着强烈信号,向这里的人们昭示着无限的希望。倾注心血:一年建设已具雏形青山绿野,林木葱郁。红山茶花、木荚红豆树、罗汉松……各种各样的花木新基地中沐浴着蒙蒙细雨,碧绿可人。柑桔园、杨梅园、枇杷果园,毛竹、油茶,一派生机盎然。在大片的苗圃基地里,种着许多不同的树种苗木。基地油桐苗长得繁密,楠木苗已有一人多高。2月28日,记者和彭彪一起来到“天星物种大观园”项目基地,经过一年发展,这里的山绿了,果园肥了。山上正在劳作的农民,脸上露着笑容。“这是容器苗,也是专门为培植菇耳专用林培育的树苗。”彭彪说,菇耳专用林是专门做食用菌原料而种植的,是屏南县、古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所急需的,有了专用林,就可以不砍伐其它树种,保护森林资源,这也是彭彪的一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科研成果。原来,“菇耳林培育和菌株树种配套试验研究”是由彭彪主持的省科委重大科研项目,他将成果无偿提供,成为基地的一个发展项目。而“低山丘陵四季笋用高产竹林栽培育”、“中山带毛竹丰产村培育的配套技术研究”等科研成果都会应用到基地的项目中。这也完成了彭彪的一个夙愿,那就是———实现项目成果推广应用,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化为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,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。一年多来,除了教学以外,彭彪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基地的建设当中。作为项目主持,项目建设大小事务都要由彭彪去完成。大到包括项目筹备、运作和资金的筹措,小到如同移植树种,他都要亲自指挥,有时要亲自操作。像移植树种,有些工人不小心,把根上土都弄掉了,所以有时他就自己去绑扎,彭彪说:“我是把自己当小工用了。”特别是在向农民征地,启动项目等重要环节,彭彪付出极大的努力。“遇到不少困难,特别是在向农民征地的时候。有些农民还好说,看到有直接的收益就同意了。有些农民一时很难想通,对此不理解,所以要做许多思想工作。”就是抱着啃骨头的干劲,利用自己在老家比较熟悉的优势,彭彪以一次次耐心地讲解,说服了许多农民加入项目当中来。就这样,项目以向农民承租方式,或是采取联营方式,加上新开发种植的项目,从十几亩、几十亩开始,到现在已经发展了300至500亩,包括水果、林木、茶叶、毛竹等,基地的雏形基本形成。项目有了雏形,看到项目前景的投资商也开始到基地进行考察,准备投资。彭彪告诉记者:“由公司规模化开发有很多好处,一些项目能列入项目库扶持,有些项目能拿到国家的政策补贴。当然这要通过各级林业部门和其它部门的争取,目前正争取项目库。但如果是散户种植,就没有这些补贴。”“发展现代农业是我们的方向,我们不仅要出产品,更要出商品。要把产业做大做强。”彭彪对于未来有着许多设想和憧憬。成功实践: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一边是具备科研、技术优势的高校,一边是急需科技来推动的地方经济。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技术方面的力量,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,正是时下所大力倡导的。而宁德师专作为我市的最高学府,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。彭彪主持开发天星物种大观园项目,就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一个典型范例,得到了校领导的褒扬和赞赏。一直支持并参与天星物种大观园项目开发的师专党委书记江小源说:“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,没有机会对接,这个项目成为项目对接的载体和平台。项目建设对于提高师专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也很有好处。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带动农民增收,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、农村经济发展、新农村建设等都非常有益。”宁德师专校长黄家骅说:“我要求教师们立足本职多申报科研课题,并且要争取立大课题、获大奖。同时也要用研究成果服务海西、服务三农。彭彪老师非常出色,他做到了,我们非常支持他的项目。”黄家骅告诉记者,学校启动“海西服务新农村”计划,就是倡导从学校的不同专业和特色出发,多形式地服务社会。目前正大力倡导产学研相结合,天星物种大观园项目正是实践了这一点。黄家骅说:“我们希望有一批教师站在宁德建设的前沿,成为市委、市政府的有力助手。”站在高处,神清气爽,视野开阔。彭彪向记者描绘他心中的蓝图:“从优化园区布局出发,对土地进行科学规划,实现品种布局合理、技术水平领先、园区观赏性强、社会、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;从培育优良农业品种出发,积极开展试验、示范,强化辐射带动,实现农作物品种优质率明显提高,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特色;从集成转化先进技术出发,开展农艺、园艺技术研究和试验,总结系统配套技术,强化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,让我市现代农业科学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。”绿色的田野,都是丰收的希望;广阔的田园,辛勤与智慧让它变得更加富饶。项目刚刚起步,未来还有待于更加地努力,才能一步步地向理想靠近。彭彪的研究所墙上挂着一幅木刻字框,上书“天道酬勤”,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勉励。我们相信,有着执着的信念,有着一颗服务人民的心,企盼和理想总会在不断的努力中成为现实,彭彪也将带领着更多的农村群众,走向更宽广的明天。

关闭窗口
热点文章  
相关文章  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版权所有:宁德师范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

闽ICP备09011837号